錯位分類

頸椎錯位

頸椎是人的脊椎骨中最靈活的部位,可以作多種運動,使頭部能夠上下、左右地自由活動,但損傷發生的機會也較多,一般分為頸部扭挫傷和頸椎綜合症兩種。

頸部扭挫傷一般是由於頸部突然扭轉閃挫而引致頸椎內等軟組織受傷,頸部肌肉過度疲勞、頸部受寒、睡眠體位不正、睡覺的枕頭過高或過低都容易引起此病症。通常患者受傷後或起床後,會覺得頸部有牽拉疼痛感,頭部向一側歪斜,不能自由活動,而受傷的一側頸部、肩部或肩胛處有明顯的壓痛點,肌肉緊張,一般的損傷如及時治療,都能迅速痊癒,治療一般是用理筋手法鬆弛肌肉緊張,並用手法解決錯位問題。

長期不正確的姿勢會令頸椎勞損,可能導致頸椎錯位、或變形、椎間隙變窄、頸椎骨質增生,亦可能引起頸脊髓或頸的神經根受到壓迫而身體出現許多不適的症狀。頸椎錯位者除覺得頸部不適、疼痛外,有時亦感覺面部、舌部、或手部麻痺。錯位時間久了,就會引起肌肉僵硬、繃緊。頸椎錯位,頸部不適,牽引上頭,有頸、肩臂不舒服、肩背酸痛、手累、手部麻痺,不能用力,或工作時容易疲勞,亦會感覺頭痛、眩暈等,若用手法復位後,一切不適症狀便會消失。

經常使用電腦的人容易患頸椎錯位,時常低頭伏案工作的白領人士、側頸夾著電話記事的電話接線生、揹一大袋信件的郵差等‥‥‥因他們的姿勢體位不正,故頸椎較容易錯位。平日宜多做頸部運動,工作45分鐘便起來活動一下;使用電腦者須注意檯、椅的高度;電話接線生宜用電話免提裝置,避免長期側頸的不正確姿勢,都有助減低頸椎錯位發生的機會。

回頁首

胸椎錯位

人體的脊柱既可前彎、後伸,亦能左右側彎、左右旋轉,但若身軀突然扭動、或胸部脊柱過度旋轉、又或胸部直接受到暴力衝擊、或活動時姿勢不正(例如長時間的坐姿不正確、側向一方)或用力不當,皆可能引致胸椎錯位。

使用電腦時,若經常側著身軀,即使側身的角度只有區區五度十度,但日子久了,患者便會因胸椎錯了位而身體感到不適;又或搬重物、抱小孩、不小心跌倒‥‥‥總之姿勢有錯,同樣會令胸椎受到傷害。

胸椎錯位可以引起胸背痛、背頸肌肉繃緊、僵硬的背肌勞損,不能提取重物,即使不太重的,也只能短時間拿著,嚴重者可能造成頭痛,甚至噁心、嘔吐,胸悶透不過氣,手臂就像患「五十肩」般不能抬高或牽拉至肩部,故時有醫生誤診為肩關節周圍炎,但當施治手法復位後,這些症狀便即時減輕或消失,但長期肌肉和筋腱的繃緊和不適,或不能一次過解決,但只要有足夠的休息,患者注意身體保暖,並保持良好的姿勢,提防不再引起錯位,病情便會逐漸減輕,恢復正常。

上半部的胸椎(第一至第七節)錯位,可以彎腰,但上背部的彎度會受阻,若下半部胸椎(第八至第十二節)錯位則彎腰的度數更小。胸椎錯位亦會引起腰痛、髖關節痛、膝腫痛、踝關節痛、 骶髂關節和臀部外側肌肉疼痛,下蹲時兩膝會有高低之別。胸椎錯位的人,除覺得背部不適外,有時亦會感覺手部麻痺,發不到力,這可能因錯了位的胸椎壓著神經線所致。不僅如此,胸椎錯位亦可能令患者的內臟感不適:第六、七節的胸椎錯位,會影響腸胃,引致胃痛痙攣等症狀;亦有患者可能覺得心臟不適、心律不正、心跳急速、胸脅痛等。當其中一節胸椎錯位時,另一方的肌肉自自然然便會遷就它,錯位時間久了,就會引起肌肉僵硬、繃緊,造成肌肉疲勞,此外,胸椎錯位亦會引起眩暈、泛噁等症狀。

有幾類人較容易患上胸椎錯位,包括常背著沉重信件袋的郵差、經常搬抱病人的醫護人員、需照顧弱能人士的人、常使用電腦但電腦位置卻放置不當的人、在酒樓餐廳工作的服務員、牙醫‥‥‥當中除了使用電腦者可改善工作環境外,其他人士的工作性質都較難改變,因此患者若不能轉換工作,被醫治復位後再上班工作,工作時姿勢一時不當,便會再次引致錯位。

其實平日注意自己的工作、活動時的姿勢,避免不正確的體位姿勢,多做一些鍛鍊身體的動作,例如拉筋有助加強腰背頸部肌肉的彈性,同時注意身體的保暖,便能減少錯位的發生。

回頁首

腰椎錯位

腰椎是人體中較容易受傷的部位,損傷可根據受傷的過程、外力作用的性質而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勞損。急性損傷是指因突然而來的暴力,或突然一個急轉身,又或彎腰的動作,而引起的損傷;而慢性勞損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因疲勞過度、體位不正,引起左右兩側的肌肉長期受不均勻的牽拉力而造成錯位。

當一個人身體肌肉疲勞,加上腰部突然扭閃或前屈、旋轉,便容易引致腰部扭傷。急性腰扭傷的患者會即時感覺腰部持續性劇痛、兩腳乏力,不能正常上落樓梯,且雙腿感麻痺,感覺有如坐骨神經痛般,嚴重者甚至不能活動、轉身、起床,且咳嗽或深呼吸時疼痛增加。慢性腰肌勞損則多因急性腰扭傷治療不當,或平日工作姿勢不正,日積月累下影響到腰背肌肉、筋膜等軟組織。患者的腰背部會感到酸痛,勞累時痛楚增加,休息後減輕;體位改變或推拿、針灸、火罐等治療亦有助減輕痛楚。

上述病症的主因,其實就是腰椎錯位,只要放鬆腰背肌肉,再用手法復位,並多休息和注意保暖,痛苦自能減輕。此外,工作時要注意正確的姿勢,特別是彎腰取物時更要留神,另平日多做一些腰背肌肉的鍛鍊,以增強腰背肌肌力,有助減低腰肌扭傷錯位發生的機會。

回頁首

骶髂關節錯位

骶髂關節是一個平面關節,人體骨骼中很少這種關節。骶髂關節扭傷和錯位的原因,跟其他腰扭傷的成因差不多,不外乎突然用力不當,彎腰搬抬重物時姿勢不正確、或突然扭轉腰部、或長期坐姿不正,身體側向一邊而引致關節走位,因而造成錯位,也有被外力衝撞而造成錯位或扭傷,原因可以說數之不盡,歸根究底跟其他關節受傷原因相近。

其症狀跟腰扭傷相似:腰酸背痛、腰肌僵硬、臥床時不能轉側、腰無力、腰部活動受限、不能彎腰、嚴重者更感兩腿麻痺‥‥‥診斷亦跟腰扭傷差不多,關鍵在於 骶髂關節部(即上 髎部位)有明顯的壓痛點,所以治療時必須注意這要點。當腰椎推扳手法完成後,如患者仍不能彎腰,彎到某一程度即無力而自然地屈膝,這時我們必須再加多一個手法――側位推扳手法,手法後叮囑患者回家休息及注意保暖,不能睡軟床或坐軟沙發,明天再聯絡。如果休息一晚後已痊癒,就不必再覆診,但尚有不適則可以再做療法一次。辨症論治,即使更嚴重的患者,多來幾次就可以了。

提醒大家,平日工作時要注意正確的姿勢,特別是搬抬重物時更應留神,並多做一些腰背肌肉的鍛鍊,以增強腰背肌肌力,建議每天兩腿各做拉筋運動十分鐘,有助減低扭傷錯位發生的機會。

回頁首

尾骨錯位

患有尾骨錯位的人,經常會覺得坐立不安,左搖右擺,前俯後仰,要他坐定不動實在是件難事,要他看一場電影簡直是件苦事!當檢查尾骨有否錯位時,醫者手指按壓到尾骨部位,病者便會有劇痛的感覺,平日坐下時亦會感到尾骨部位不適,因此病者常認為是坐的椅子不好、睡的床褥和枕頭又不佳,坐不長、站不久、睡不安,常自覺全身也不適,沒有一種姿勢可以令他感覺舒服點。

尾骨錯位的原因有很多:從樓梯滑跌下來;走路時不慎滑跌撞傷尾骨;空姐工作時被手推車撞向尾骨;坐長途汽車路面不平震傷尾骨;因意外而被外物撞擊尾骨部位;孕婦生產時觸碰到尾部;亦有個案是孕婦在大便時聽到「啪」一聲,之後發覺尾骨有錯位,但這是非常少見的病例。

最常見就是滑跌而臀部著地,尾骨因而受創。不過,並非每位病者都會即時感到不適,有些病者可能在小時候跌倒撞傷尾骨,幾十年都沒有疼痛,這可能因當時尚年青,容易適應,雖然有點不舒服但也可以接受,或者這些痛楚已成了自然現象,習慣了,後來卻因某些原因而誘發出來,突然發痛,所以有些病者要被再三追問下才想起曾經在許久以前滑跌過。

尾骨錯位的病者經常感到坐立不安,東倚西靠,前俯後仰,日子久了大多會引致頸椎、胸椎、腰椎也錯位,造成全身痠痛。治病必先治其「本」,因此當確診為尾骨錯位,治療時必須用手法把尾骨復位,以治其「本」,否則若單單矯正頸、胸、腰椎的錯位,只能治其「標」,病者復位後雖即時感到身上舒服了很多,但過了數天因尾骨的錯位尚未復位,其他部位的錯位再次復發,所以病者又會感到不適。若是尾骨移了位,根治方法就困難多了,極大部份的移位治療效果都不理想。

手法復位後,病者切記要遵從醫者的叮囑,包括暫時不要坐巴士,避免再震傷剛復位的尾骨,最好能休息數天,讓復位的尾骨部位得以鞏固;不要再坐太軟的座椅,不要睡軟床,這樣才能避免再次復發的機會。

回頁首

腕骨錯位

人的手腕部位有八塊小骨,只要其中一節骨錯了位,便足以令手腕變得無力、痛楚不適、甚至不能旋轉。致病原因除了受創傷外,亦可能跟勞損有關。

患者不小心摔倒而手掌著地,便可能引致腕骨錯位,此外腕骨錯位又稱「媽媽手」,但它絕非是媽媽輩專有的病症,只是很多時「媽媽手」常見於照料小孩的女士們,因她們平常不慣做粗重工作,但有了孩子後,便要經常用不習慣的姿勢去抱小孩,手腕向自己的身體方向來托著小孩的頭部或身體,遂使腕關節引起內收而變得擠迫,腕骨因常常擠壓而走位,造成腕骨錯位。錯位後仍然繼續工作,便會令腕部腫痛,不能旋轉和按壓,活動也受阻,當手腕疼痛無法用力,自然會借助肩背去完成護理孩子的動作,長期姿勢不正確便會導致胸椎錯位,病人會感到頸、背、肩、臂疼痛,不能用力,晚上睡覺也感頸背痠痛,有些人抬頭時背部麻木,所以患有「媽媽手」的人,可能亦有胸椎錯位。其實許多工作也有機會引起腕骨錯位,例如侍應生、空中服務員、消防員、護士、經常搬抬病人的護理人員、炒菜拿鍋鑊的廚師、美容師、髮型師、照顧弱智兒童的醫護或護理人員等等‥‥‥

既是錯位,就只須用拔伸抖震手法復位便可,大部份病人在腕骨復位後,腕痛便會立即消失,可以用力,再治療胸椎、頸椎,便可完全痊癒。

回頁首

筋縮症

古代文獻將傷筋類分為筋斷、筋走、筋弛、筋強、筋攣、筋翻、筋萎及筋縮等,筋縮屬於其中之一。對於這些病症的實際臨床體會並不多,中外醫學書籍亦難找到詳細的論述,老師傳授的只能意會,還需要我們這一代自行在臨床上探索、研究,而我從四十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逐漸認識,提高了一點點體會,但不敢說是完全了解。

何謂筋縮﹖要清楚筋縮,先要了解筋的意思。筋,是中醫的舊稱,西醫統稱為肌腱、韌帶、腱膜等;縮,有收縮和痙攣的意思。簡單來說,筋縮就是筋的縮短,因而令活動功能受到限制。我的老師告訴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條大筋,從頸部開始引向背部,經腰、大腿、小腿、腳跟至爭心,在解剖學裏沒有提及這條大筋,就像針灸的經絡穴位,醫者也無法找到,但當你接受治療時,就體會到這條筋的存在。當筋受傷後,會產生反射性的收縮和痙攣;長期的久坐並缺少拉筋的鍛鍊,亦會造成筋的收縮,引致這條筋日漸縮短;亦有些人天生這條筋便很緊,所以不能如常的彎腰,這就是筋縮。

古時的人以步行為主,大富大貴人家則多坐轎、坐椅讀書、運動少,因久坐、少運動會引致筋腱日漸縮短;或者當筋受傷後,產生反射性收縮和疼痛痙攣,使功能受限制。男主人未到五十歲就要用手杖,而家傭六、七十歲也不能用手杖,這是一個要人服侍,一個則服侍人的分別。

現今科技進步,使我們生活舒適多了,卻令現代人的運動量比以往減少許多,以往自動電梯、升降機並不普遍,所以人人必須靠自己的一雙腿上落樓梯,藉此得到鍛鍊,但現在無論是上落多層、或僅一層樓,大多數人也使用自動電梯或升降機,有時候走平路也會利用電動行人路,令運動量大大減少了,又如以往人們多是走路或踏單車,現代人則乘汽車‥‥‥體力勞動因而大大減少。

以往筋縮多數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年青人很少患上,但現在十多、廿多歲的青少年患筋縮病也多了,這跟電腦日漸普及化大有關連,因為需要利用電腦工作或上網的青少年多了,坐的時間長了,加上香港人煙稠密,大部份的居住環境也頗狹窄,因而容易造成電腦的擺放位置不適當,電腦桌下又沒有足夠的空間讓雙腳伸展活動,這樣,不正確的坐姿加上長時間坐著令雙腿無法伸展,平日又鮮做拉筋運動,背腿的筋肌遂漸漸收縮,日子久了,便會造成一條或兩條腿的筋縮。

我遇過一位小病人,他只有十二歲,但已有筋縮病,病孩的家長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箇中因由,其實道理很簡單,玩電腦坐的時間太長,坐姿又不正確,病根已經種下,發作與否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其實不單電腦使用者有機會患上筋縮病,職業司機同樣是高危一族,他們都是整天屈膝坐在狹小的車廂內,筋骨難以伸展,背腿的筋肌容易日漸收縮,造成一條或兩條腿的筋縮。另外那些長期坐著工作的一族,尤其坐大班椅的老闆們,連一杯水都要職員送到手上,雖然他們大都有打高爾夫球、網球、或游泳等運動,但久坐少拉筋或不拉筋,有筋縮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了。

有些病人或會說,我經常打波游泳,做很多運動,又怎會有筋縮病﹖請你細心想一想,每次做運動前,有否認真地做拉筋運動﹖或者只是隨意的轉轉手、動動腳就算做過熱身呢﹖年輕人或成年人即使有筋縮,一般對生活都沒有太大影響,所以當他們感到腰、背痛時,也不會想到是因為筋縮的緣故,其實這正是筋縮的先兆,只是他們根本不認識這種病症而已。

有胸椎錯位或會引起腰、腿痛、骶髂關節和臀部外側肌肉疼痛,如果有數年打電腦姿勢不當的歷史,例如顯示屏是放在右或左旁的側位,因坐姿不正確加上每天坐的時間太長,便會造成一條或兩條腿的筋縮了。長期的筋縮也可以引致腰、背痛、腿痛及麻痺,及腳好像短了,有長短腳的感覺!有時亦會引致腳跟的筋有放射性的牽引痛,步法開展不大,要密密步地行走,髖關節的韌帶被拉緊,大腿既不能抬舉亦不能橫展,總之髖關節的活動不正常,受到一定程度或嚴重程度的活動限制。這類人的站立姿勢很特別,跟常人不一樣,屈膝、屈髖、胸部微微向前傾,臀部則微微向後,不能站直,走路時多數是密密步地行走,步法無法開展,前南韓總統金大中先生就是典型的一例,希望醫務人員深入研究。從臨床經驗得出:當施用腰椎臥位推扳手法時,醫者的手會感到患者的腿很沉重,腰硬似木板,不能扳動;另患者亦不能直腿抬高至90度。

目前中醫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拉筋,服中藥、打針灸、推拿等雖有幫助,卻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醫者替患者拉筋的過程中,一般醫師認為當患者感覺到輕微拉緊感覺時,便要立即停止增加幅度,以免拉傷筋肌,但我則認為就是因為這筋縮了,所以不易拉開,愈是緊了愈要拉開,不然它就愈縮愈緊了,而當它被拉過痛點後,自自然然就會鬆多了,但這當然要由富經驗的醫者施行,絕不是不顧一切拼命地拉筋!當筋拉鬆後,它會有反收縮的可能,然後又會緊了,所以必須勤加練習。部份病人回家後疼痛加劇,要看西醫服止痛藥、打止痛針,又有些會住院,但幾天後,痛楚又減輕了,這都是筋太緊的反應,我還是主張慢慢增加拉筋的時間和角度,千萬不要放棄。沒病痛的人想避免有筋縮,亦可以每天勤做拉筋運動。

只可惜西醫的物理治療科、脊椎神經科、骨科,對筋縮病不大認識,更談不上研究。這個暫時說法,是從我眾多的病人口中總結得來的。我的病人中,很多都曾看過各種醫生,包括中、西醫的不同科,結果是得到很多不同的病因及病名,卻從沒有一位醫生能告訴他們這是筋縮病,因此,當然亦無法使用最簡單但有效的治療方法了。

我有一種感覺:當西醫的骨科醫生知悉這種筋縮病,再了解中醫的治療方法,加上西醫學的醫療條件,很快就可以發明出一個更方便、更有效的療法。

回頁首

電腦症候群

「電腦症候群」這名詞其實是一個統稱,涉及的是頸、背、腰、手腕的錯位和疼痛,總的而言是現代人使用電腦時姿勢不正確造成的,所以稱為「症候群」。我看過的傷病中,有六、七成屬於這類型。事實上,工作者不一定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才會致病,可能他每天只使用半小時,但因電腦顯示屏、鍵盤和他的坐姿並非同一直線上,也許只是十度或十五度輕微的偏差,但這少許的扭曲,足以令原本兩邊均等的肌肉,變成一邊鬆弛、一邊緊張,兩邊不對稱,日積月累下,日後即使他不再使用電腦,但當一坐下來,縱使坐姿標準,肌肉仍會習慣性地自動收縮,漸漸令頸椎、胸椎錯位,因而引起痛楚,做X光檢查或磁力共振也看不出有異常情況。

「電腦症候群」這病症是累積而成的,只是很多人沒有察覺,也不在意,很少人會曉得這跟使用電腦時姿勢不正確相關,就算他們覺得不適看醫生,亦不會主動告訴醫生他使用電腦一事,因電腦已成生活的一部份,大家都視作理所當然。

譬如有位病人的肩膊、頸、膝部皆感疼痛,我看過後,診斷為這類電腦病,但他卻不認同,「用了幾年電腦都沒事,只是抱了小孩才不適。」我向他解釋電腦病是積累而成的,經過一段日子後脊骨關節錯了位,肌肉軟組織卻不正常地適應了,早期不會覺得不適,但某一刻的動作可能會將問題誘發出來,例如他所說的抱了小孩才不適。

通常診症時,我會先問病人的職業、電腦如何擺放、何時開始覺得不適等,順著症狀慢慢摸索上去,然後作出分析,找出致病原因。有些跌打師傅說是扭傷肌肉,西醫可能說是發炎,我則認定是錯了位,既是錯位,只須復位便可。雖然X光檢查甚至磁力共振都看不到錯位,但病人確有如此症狀,只要用手法復位後,不適症狀便會消失。

另一個病例,是一位女士感到肩膊很「緊」,頸部又不舒服,換了很多枕頭,又換了床褥,但依然睡得不好,她的物理治療師帶她及一位脊椎神經科醫生來找我。經檢查後,我診斷為電腦病,用手法復位後她即時不痛了。在我的病人中,多數也是這類病,很多人都是痛了兩、三年,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來找我的。

雖然很多電腦使用者也知道,電腦顯示屏、鍵盤和用者的坐姿要成一直線的重要性,但礙於環境等各種因素,有時極難做到合符標準。

除此以外,由於每個人的體型不同,使用電腦時亦需要電腦檯及椅的高度配合,否則因而引起的症狀亦會因人而異,例如:有些人須抬起頭使用電腦,因而引致頸部酸痛;有些會曲著身子,會引起腰背痛;另一些身材高大的人卻選坐矮椅子,被逼屈著腳用電腦,因檯下空間太小,膝部抵著檯腳,所以引發膝痛、腿腳麻痺等症狀;還有些側著身使用電腦,或會頸酸、腰背痛、手麻痺和乏力;有些人使用滑鼠時,因身軀離桌面太遠、電腦桌面太高或太低,因而令到手腕、手臂、頸及背部的肌肉酸痛‥‥‥

病人看醫生後服些止痛藥、或打止痛針,病情只得到暫時紓緩,X光檢查又看不出有異常情況,便會轉介看物理治療。物理治療中的熱敷、紅外線等等可能令病人暫時覺得好轉,但因錯位部位尚未復位,過了一段時間又會疼痛不適,按摩推拿只能暫時紓緩不適。事實上若是錯位,基本上看一次便可以痊癒,敷藥、針灸、推拿、甚至物理治療等,只能暫時紓緩病況,不能斷根,必須用手法復位,方能徹底根治。

要預防「電腦症候群」,其實方法非常簡單,只要糾正不正確的姿勢便可,緊記保持電腦顯示屏、鍵盤及人體要成一條直線,每次工作一段時間後,應站起來活動片刻,讓頸、背、腰、腿肌肉放鬆,便能減少「電腦症候群」的發生。

回頁首